2024-12-02
113-1 第二場國關論壇::The Great Tech Race: Quantifying the Unseen Power among Great Powers
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美國與中國成為兩大焦點,其競爭不僅限於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和5G通信等新興領域,更擴展到全球經濟、政治及科技生態的未來格局。於近日舉行的113學年度第二場國關論壇,邀請到外交系傑出校友周冠竹博士,以「The Great Tech Race: Quantifying the Unseen Power among Great Powers」為題,深入探討中美科技競爭的現況與未來趨勢,並提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見解。
通用技術:推動國家力量的引擎
周冠竹博士首先從歷史角度切入,介紹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GPTs)。從蒸汽機到電力再到現代計算機,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成為國家力量的重要推動引擎。周博士指出,人工智慧正逐漸成為新一代的通用技術,其應用已涵蓋醫療、生產及交通等領域,並對國家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
量化科技實力:多維度指標解析
在分析中美科技實力對比時,周博士介紹了多項衡量國家科技能力的指標,包括GDP、CINC(綜合國力指標)、國家創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及國家科技能力指數(Nation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dex, NTCI)。
其中,NTCI以三大核心要素衡量:
金融能力:技術的商業化與擴散能力;
人力資本:教育水平與科技人才的數量與質量;
智慧財產權:技術創新與專利保護。
透過NTCI的指標分析,周博士指出:
2000年,美國排名第一、日本第二,中國則仍處於後位;
2010年,美國持續領先,日本穩居第二,而中國展現明顯的增長趨勢;
2020年,中國超越日本升至第二位,但美國在綜合實力上依舊獨占鰲頭。
儘管中國在科技領域持續追趕,但金融能力與人才資源仍是其弱點。許多中國科技人才選擇留在美國發展,成為阻礙中國科技進一步突破的重要因素。
美國的核心優勢:創新體系與技術擴散能力
周博士進一步闡述美國在科技競爭中的三大核心優勢:
開放的創新環境:自由資訊流通與學術共享是美國創新能力的關鍵推動力;
基礎設施與知識產權保護:在高性能運算及基礎電路設施上,美國依舊保持領先,知識產權授權收入更是其技術核心控制力的最佳佐證;
強大的研發與技術商業化能力:美國在研發投入與教育資源上的高效整合,支持了技術的快速擴散與應用。
相對而言,中國在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及5G通信等領域的積極投入,使其快速縮短與美國的差距。然而,周博士提醒,中國仍需解決人才外流與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等結構性挑戰,才能進一步提升全球競爭力。
科技競爭的未來趨勢與全球影響
周博士以多項評估指標綜合分析,指出純科技層面中美差距正在縮小,但從金融能力、市場規模及人才資本等角度來看,美國依然佔據絕對優勢。未來,中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勢必進一步升溫,而這場「科技大競賽」的結果,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政治及科技生態的未來格局。
論壇最後,周博士以一系列具體數據與案例,引發在場師生的熱烈討論。國關論壇作為校內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未來將持續聚焦國際重大議題,提供更多洞見與啟發。 下一場國關論壇將於12月18日舉行,將由外交系陳秉逵教授主講,主題為「央行數位貨幣與國際金融秩序: 規範調和或分裂?」,歡迎師生踴躍參加。
報名連結: https://moltke.nccu.edu.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do?action=conferenceInfo&conferenceID=X23540
(記者:張鵑萍,攝影:張鵑萍)
張文揚教授(周冠竹博士—博士論文指導老師)作為開場主持人出席論壇。
周冠竹博士以「The Great Tech Race: Quantifying the Unseen Power among Great Powers」為題進行分享。
與會師生專注聆聽。
演講後問答環節。
與會同學於問答環節進行提問。
外交系客座教授—阿布杜拉教授(Dr. Abdullah M. Alhajri)於問答環節進行提問。
會後與會師生進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