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國關論壇

首頁 / 系所動態 / 活動講座 / 國關論壇
::: :::
日期:2024-06-18

本學期(112-2)第三場次國關論壇邀請到盧業中教授以「2024美國大選面面觀」為題進行深入探討。盧教授基於最新民意調查,剖析美國選民對今年11月5日即將舉行的美國第60屆總統選舉的候選人態度,並比較分析各總統候選人在不同領域的政治立場。他同時分享了幾個值得關注的選舉議題以及媒體可能聚焦的面向。

 

在簡要介紹美國總統選舉程序後,盧教授引用Project 538、270 to Win、Gallup等民調數據,指出截至6月5日,川普的支持率領先拜登。此外,獨立參選人羅伯特·甘迺迪二世(Robert Kennedy Jr.)的出現可能瓜分拜登的選票,成為今年選情的一大變數。

盧教授分析了2024年大選中需留意的幾個面向,如搖擺州可能對選情產生重大影響,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內華達州由紅州轉為藍州的現象,以及若甘迺迪能吸引拜登的選票,川普可能在這些州獲勝。此外,根據The Economist的數據,拜登自上任以來的不滿意度持續高於滿意度,這也使得選情更加撲朔迷離。

針對兩位主要候選人的形象及政策,盧教授指出,拜登在經濟、綠能及平等議題上皆有不錯的表現,但移民問題和國內政策的執行效果則成為其選情的隱憂。而川普在司法案件(34項罪名成立)纏身的情況下,支持者依然對其保持高支持度。

對於美國選民的投票偏好分析,盧教授指出無神論者、非裔及關注性別多元議題者較傾向投給拜登,而福音教派、白人及鄉村地區的選民則偏向川普。

此外,盧教授特別指出近期以哈衝突引發的美國抗議事件對選情的影響。這些抗議活動使得拜登政府在處理中東政策上的立場備受爭議,進而影響其在國內的支持度。許多選民認為拜登在處理該衝突時過於保守,這使得一些原本支持他的選民轉向考慮其他候選人。

最後,盧教授探討了大選結果可能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美國的一中政策和戰略模糊政策、美中台三方的國內政治因素及美國對台政策均是重要觀察點。盧教授更是點出川普可能當選為一種灰犀牛效應,意味著著川普當選機率極高,各方應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的變局。盧教授總結指出,2024年美國大選將是一場充滿變數的選戰,兩位候選人的支持度和選民態度將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美國的政治極化現象日益嚴重,選民對候選人的不滿和期待將影響最終選舉結果。對台灣而言,一場選舉不至於大幅度改變當前美國內部對台灣的支持,但作為國際關係的研究者,我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同時抱持最好的希望。

此次論壇不僅深入探討了2024美國大選的各個面向,也為聽眾提供了全方位了解這場大選的視角,讓人對未來國際局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記者:張鵑萍,攝影:張鵑萍)

盧業中教授以「2024美國大選面面觀」為題進行深入探討

盧業中教授就兩位總統候選人形象塑造即人設進行分析

與會師生專注聆聽

與會同學提問

主講人盧業中教授(左)與主持人連弘宜院長(右)

論壇結束主持人邀請主講人、主持人及與會師生合影留念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