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務學院訊】
從過去到現在,中共對台的各項作戰行為皆是談及台灣安全時的核心議題。近來,灰色地帶戰略及認知戰明顯成為中共對台作戰的主要模式,接續上回的台灣論壇(十)(討論灰色地帶戰略),本次國務院邀請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的李哲全研究員、侍建宇副研究員以及網安所的曾怡碩副研究員與專長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外交系吳崇涵主任、熟稔中共外交政策的東亞所薛建吾教授,一同針對「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發表各自的學術成果並交換研究心得。
李哲全研究員指出,「認知戰」為一種現代化的衝突模式,主要針對人類認知上的缺陷加以影響,進而影響其最終的決策,而達到有利於發起者的戰略效果。隨後引用了美國馬歇爾基金會的文章 “From Coercion to Capitulation, How China Can Take Taiwan Without a War”,說明中共統一台灣的方式正逐漸轉向威嚇的方式,也體現了認知作戰將是中共未來對台威脅的重要手段之一。李研究員隨即以「疑美論」為例,點出中共在進行認知作戰時,會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反覆輸送特定立場的訊息,如2021年美軍撤出阿富汗、2022爆發的俄烏戰爭時,中共皆利用機會改變部分台灣人對美國的既有看法,因此李研究員提醒,類似的認知作戰會不斷出現,國人應加以留意,政府也應做好及時防範。
侍建宇副研究員則以香港和新疆為例探討中國在國內進行認知作戰的效果進行探討,並和中共對台人之作戰進行比較。其指出,近年來中共在香港的暴力鎮壓以及在新疆的強迫勞改皆是中國認知作戰失敗的表徵,這些作為也透漏了中共仍然強調傳統的脅迫手段,台灣須引以為戒。不過,侍副研究員也提到,要在台灣這樣的具備民選機制、透明度高的民主國家中採取認知作戰難度相對較高,任何不利台灣利益的立場或訊息都較容易受到檢驗,民選制度也可自動替除侵害國家利益的執政黨,因此台灣不只能夠因應中共對台的認知作戰,甚至也可以對中共進行反制。
來自網安所的曾怡碩研究員接續反制認知做戰的話題,認為由於認知戰的手段存在規模小、成本低的特性,傳統的嚇阻手段重在使對手害怕支付過高的成本在此方面恐怕難以找到著力點,而若要對中共採取認知作戰則須了解在地的脈絡,否則難以達到效果。此外,曾研究員回顧中共認知做戰的演進提出警示,說明中共的認知作戰已逐漸轉向綜合型的威脅,如裴洛西來台,中共祭出環台軍演以及相關制裁進行威嚇、近期的聯合利劍行動則傾向於配合進行法律戰,這些也使得中共的認知作戰難以捉摸,台灣應持續積極發展更加完備的事實查核系統來抵禦假訊息的滲透。
外交系吳崇涵主任認為,探討認知作戰首先應回歸學術面並明確定義認知作戰能為誰所用、用於何處,吳主任舉冷戰時期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為例,說明認知作戰便是透過改變對手認知,使其開始區分異己而達到分化社會的效果,而任何人擁有資源,皆可以進行認知作戰。基於這樣的概念,吳主任強調面對認知作戰應透過教育使人們了解認知戰可能就在身邊,而民主社會的過度分化便是認知作戰最容易成功入侵的地方。
東亞所的薛建吾教授則以國際關係的角度切入,提到所謂「銳實力」是透過傳遞假訊息來癱瘓對手的注意力,而認知作戰則是在銳實力的基礎上加上分化內部的效果,透過更多假訊息達到改變看法以及改變關注的效果,薛教授引用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強調認知作戰可能不容易改變我們的國族認同,但卻可能影響我們的關注,即使是好感度稍微上升或立場往中間靠攏都有達到認知作戰的目的。薛教授也提醒,接收訊息須保持多元客觀,過度偏頗的立場,都將成為認知作戰優先操作的對象。
在討論環節中,針對中共對台認知作戰模式的因應,幾位專家學者都認為言論自由、民主開放是台灣的優勢,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優勢讓社會中存在多元的立場,如此才能避免社會因特定的立場而被分化。台灣也應該持續維護並提升自己的價值,在國際社會中持續創造優勢和吸引力,如此一來也能在兩岸關係中創造主動改變對方認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