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國關論壇

首頁 / 系所動態 / 活動講座 / 國關論壇
::: :::
日期:2019-03-12

【外交系訊】本學期第一場「國關論壇」於3月11日中午舉辦,由本系 郭昕光教授主持,邀請到本系新聘教師 李佳怡教授,以「誰是所謂的『恐怖份子』?」為題,為同學解說恐怖主義在國際關係領域的討論與量化分析,一揭恐怖份子的神秘面紗。

首先,李教授先就恐怖主義的定義進行討論,指出不同國家針對恐怖份子的定義其實不盡相同,例如2019年4月川普將伊朗革命衛隊(IRGC)列入外國恐怖組織(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s,FTO)後,今(2020)年1月伊朗也將美軍列為恐怖組織,由此可知其實恐怖份子的定義紛雜且會隨著時空、政治因素而改變。此外,李教授也區別恐怖主義與戰爭(war)、犯罪(crime)在是否具「政治或社會目的」、「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與「威嚇更廣泛民眾」間的差異。

接著,李教授進入研究主題探討什麼樣的因素會促使國家指認「恐怖份子」。所謂「官方指認恐怖份子清單」 (official lists of designated terrorists)是由一國外交單位、司法或行政單位發布的官方名單,自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至今已逾百國發布類似清單。李教授透過量化分析龐大數據、比較各國指認清單的差異,建立「政體類型」、「該團體是否為駐在國內」、「民主程度」、「同盟關係」等自變數並提出兩個研究假設:1)由於威權國家較在乎自身政權穩定(regime stability),使其較可能針對「領土內」的恐怖組織指認官方清單;2)民主國家反而傾向出於外交考量(foreign policy considerations),為幫助其盟友發展而針對他國(盟友)國內的恐怖組織列入清單。

李教授指出,在政治學領域當中鮮少學者研究官方指認恐怖組織,頂多是個案研究,認為這其實是一個政治議題,也就是說國家出於政治目的以反恐之名打擊國內反動異議份子,使其尋求獨立的行動違法化,如印尼亞齊、俄羅斯車臣等例。也有學者指出透過官方清單僅是將恐怖組織去正當化,對於減少恐怖主義毫無益處,反而有增加恐攻動機的疑慮。

演講尾聲,李教授以邊際效應呈現研究成果,向同學解釋威權或民主國家制定官方清單時的動機差異。與會師生也提問踴躍,針對李教授資料庫的蒐集方法、恐怖組織的更名或分裂對數據的影響,以及官方清單和反恐效果間的關係進行深度討論,為本學期首場國關論壇拉開精采鼓舞的序幕。

 下一場「國關論壇」將於4月29日由外交系 黃奎博教授擔任講者,以「全球治理的道德缺憾:以我國的國際參與為例」為講題進行研究心得分享。歡迎全校師生屆時踴躍報名~

報名連結請參考此處:https://is.gd/Gqkr0n
 


主持人郭昕光教授歡迎李佳怡教授第一場系內公開講座,為外交系挹注新的學術活力。
李教授以美國學者Boaz Ganor名言「一人眼中的恐怖份子可能是他人的自由戰士」(One man's terrorist is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來為講題拋磚引玉。

與會師生進行提問並專心聽講。

演講最後,主講人和與會師生一同合影留念,合照中間為主講人李佳怡教授,其餘由右至左依序為外交系連弘宜主任、主持人郭昕光教授、外交系陳秉逵教授以及東亞所薛健吾教授。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